茅盾:像白杨树那样伫立着
作者:杨扬
上传时间:2021-03-29 08:12:09
浏览量:3515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1981年3月27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溘然长逝,但他的作品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有着丰富的阐释空间。在作家逝世40周年之际,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围绕长篇小说《子夜》,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与情感。

1981年3月27日茅盾先生病逝,至今已40年过去了。茅盾生前留下了两份遗嘱,一份是向党中央提出的,希望考察他一生的政治表现,恢复他中共党籍的请求;另一份是向中国作协书记处提出的,希望捐出自己毕生积累的25万元稿费,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奖励基金。这两份材料通常被人们称为茅盾的“政治遗嘱”和“文学遗嘱”。有关他的“政治遗嘱”,中共中央在他逝世后一周内予以回复,决定恢复茅盾的中共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党中央高度评价他是“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而他的“文学遗嘱”,中国作协书记处也予以积极回应,从1982年开始,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由中国作协负责开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六部长篇小说获奖。40年来,茅盾文学奖已评选至第十届。198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中国茅盾研究会,周扬担任首届会长,中国作协主管。



《子夜》,茅盾著,上海开明书店民国廿二年四月初版,唐弢藏本,现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茅盾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标志性人物,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引领者和亲历者,遭遇到中国现代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影响,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所从未遇到过的“千年之大变局”。“大变局”之大,最突出的现象是他们都遭遇到现代政治变化所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代政治变化在中国的突出表现是多种党派的出现,各种政治势力以政党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1920年,茅盾在上海参加中共创建活动,担任联络工作。1921年中共成立时,他是其中的成员之一。1925年底,茅盾作为国共合作上海代表参加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留在广州国民党宣传部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辗转流亡日本,由此与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春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联”,担任执行书记职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茅盾始终都在中共领导下,在文化领域积极开展活动,是继鲁迅之后,左翼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1949年,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和中国作协主席,创办了《文艺报》《人民文学》,在共和国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影响。

茅盾最初以文学批评名世。他主编改版后的《小说月报》,积极倡导新文学。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与郑振铎等一起,成为新文学社团的核心人物。在1920年代他撰写的众多作家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形式,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研讨,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1927年大革命前后,茅盾积极投身现实政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他“职业革命家”时期。这种活生生的政治实践对他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在政治信念上,他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党的工作他始终在做。1931年和1940年他曾两次向党组织提出恢复组织关系的请求。大革命失败,茅盾流亡日本,他的“职业革命家”身份被迫终止,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作为文学家的茅盾,他的视野始终没有离开过波澜壮阔的政治舞台,这也使得他的文学写作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相比,有更切合中国政治现实的震撼力和宏大史诗场面。从1920年代末他的《蚀》三部曲所引发的文坛轰动效应,到1930年代初鸿篇巨制《子夜》的诞生,都离不开政治历练给予他创作的深厚滋养。

身为大师级的文学人物,茅盾在文学世界里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拥有那种独特的时代生活宏观把握的文学能力,善于从广阔的时代生活中,提炼生动鲜明的文学人物、场景、细节和故事。表现大革命时代的《蚀》三部曲是如此,反映1930年代初上海都市生活的《子夜》也是如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茅盾文学创作的高产期,也是巅峰期。尽管对他的作品解读和评价,在茅盾生前就有不同意见,甚至延续至今,但这也正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位文学大家作品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果说,对一位作家历史地位的认识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话,那么,对于读者和研究者自身的解读能力何尝不也是需要时间来反复磨炼和锻造吗?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出版至今所经历的各种评价和沉浮,真正是一部内涵丰富、值得玩味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研究者站在不同的时代价值立场来解读作品,褒奖或贬抑不同的价值内涵,从不同侧面展现作品的丰富性、复杂性。事实证明,《子夜》是一部可以容纳和汇聚多种话语系统的鸿篇巨作,也是一个可以让各种话语系统来破解和阐释的文本世界。

为自藏1996年7月4日参加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大会所得《茅盾》画传作藏书票,图得自2020年10月7日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茅盾旧居写生,罗雪村作

1933年2月,《子夜》出版不久,瞿秋白就发表评论,称赞它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小说家吴组缃也撰文,认为中国之有茅盾,犹如美国之有辛克莱,将《子夜》与美国好莱坞新片《大饭店》相媲美。当然,也有不同的文学解读。如半个世纪之后出版的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记录了1930年代初在清华园他与李长之一起讨论茅盾的《子夜》和施蛰存的都市小说。季羡林认为就作品的细腻程度而言,《子夜》不及施蛰存的小说,但他并没有否认《子夜》的文学价值。事实上,《子夜》的价值除了表现1930年代上海的都市生活、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的争斗以及紧张的城乡阶级关系之外,还存在一个如何理解都市生活的问题。上海的都市生活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富有当代挑战性。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物、故事怎么来把握和选择,反倒是极具文学挑战性的新鲜事物。在茅盾之前描写上海都市生活的不乏其人,甚至是站在左翼立场上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但《子夜》出场却有一番全然不同的文学气象。这种气象主要体现在对于都市生活的重新理解和确认。对茅盾而言,都市生活意味着资本的集聚和与传统生活的告别。灯红酒绿、花天酒地,这是旧有的《海上花列传》一路的文学笔墨,虽有文学意味和都市生活的神韵,但在文学格局上终究没有抵达脱胎换骨的至高境地。而到了茅盾手里,他要揭示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和对人物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因此,他选择吴荪甫作为实业资本的代表,选择赵伯韬作为金融资本的代表,还有就是双桥镇这样的江南乡村作为资本影响辐射区域的代表以及混迹在上海滩的交际花、报业人士和学界翘楚。这种选择毫无疑问是带有社会批判的眼光,同时兼具文学家的敏锐观察。茅盾一直强调小说家要懂一点社会科学知识,要带着理性的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周围世界。

这种现代知识启蒙加思想自觉的双重影响,驱使茅盾在观察上海都市生活时,不断思考如何提取那些具备核心价值特征的东西来突显都市生活。就像英国作家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用那台红色的机器来象征资本主义的贪婪一样,茅盾也想到了机器生产之于都市生活的象征作用。《子夜》中对杨树浦的纺织工厂以及苏州河、黄浦江沿岸的实业的描写,当然是都市生活的绝佳表现。但作者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寻找都市生活更具特征性的意象来展现,这就是更强劲的现代生活标志——近代以来上海出现的现代金融业。放在今天21世纪中国这样的社会语境中,人们可能轻易就能理解现代金融对于一座现代城市的意义,但在1930年代,中国作家中鲜有人在作品中展现这一牵动现代都市生活的关键核心。茅盾是第一个关注金融资本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自觉表现的现代作家。他对金融交易所的场景和氛围,不仅有实地感受,在散文速记中也有过真切的记录。茅盾不一定完全通晓现代金融那一套资本运作的知识和概念,但他接受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论,而且通过自己对于金融活动的直观经验,加剧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对于都市生活影响作用的深刻印象。

茅盾先生藏书票(2020年11月制) 罗雪村作

茅盾在谈《子夜》创作经验时,几乎每次都会谈到他在上海的表叔卢鉴泉家接触到的金融业活动带来的创作启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卢公馆是一个各方人士汇集的小世界,茅盾在这里见识了上海的金融巨头、报业大亨、政界、军界、商界的各色人物。这些汇聚在卢公馆的人物,几乎都是为获取金融信息而来,以便在债务投资方面获得先机。很明显,这是金融行业虚拟资本运作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和终南捷径。茅盾在卢公馆领略了这番都市风景,加深了他对都市生活独特性的认识。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香港,只有上海才有这样规模的金融交易市场。

1920年代大革命时期,茅盾参加实际政治活动,耳闻目见政府对上海、广州、武汉等现代城市的治理。所以,他将眼光集中于实业、金融和乡村经济,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文学思考和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很长时期内,人们比较注重于《子夜》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政治上的诉求表现,而对于资本,尤其是虚拟资本与城市生活相互关系这一层面的内容,反倒是淡化、忽略了。吴荪甫与赵伯韬之争一直是被当作民族资本与买办资本的斗争关系来理解,假如放在今天的语境中,读者或许很容易就能看出是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搏击。大凡涉足过股票等投资行业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赞同实业资本能胜过金融资本。所以,吴荪甫心心念念想多办几所工厂,这样的想法在金融资本面前,其实是不堪一击的。股票一跌,不要说一个吴荪甫的实体工厂保不住,就是成千上百家吴荪甫的实体工厂,顷刻间就灰飞烟灭、倒闭出局。经历过金融“黑色风暴”的股民,对此并不陌生。但这样的文学表达,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初是通过茅盾的《子夜》展现给读者的。

鲁迅、郭沫若、茅盾这样杰出的文学大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曾几何时,像茅盾的《白杨礼赞》《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走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走进了千千万万文学青年的心灵世界。茅盾就像白杨树那样,至今高高伫立。用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他创办的文学报刊,依然与时代文学脉搏共振,海内外读者和研究者也希望从他的文学世界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这些都是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分外珍视、感恩和怀念的。


来源:文艺报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