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白诗话·诗词的融情入景和含蓄之美
诗贵含蓄,情忌直说。
诗言志,无情不能为诗。诗需要景,无景则情无所依。诗若单纯写情,就像一棵树不长绿叶,形象干枯;诗若单独写景,则像一个草人穿上华丽的衣裳,灵魂却无。融情入景,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诗的境界。
我们看一下中国诗的特点。
“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先生三句话高度概括了中诗的特点——委婉,微妙,简隽。这六个字,再浓缩一下,就是两个字——含蓄。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相对于西方洋洋洒洒的诗歌“巨厦”而言,中诗是“微雕”的艺术。诗体的限制,正好让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学精神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是中国诗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之所在。
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谈到这一点时,以《诗经·采薇》中的四句诗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他说,从表面看,这四句话是写景;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戍边士卒深沉的感情。前两句抒发了征夫背井离乡时对亲人依依不舍之情;后两句则反映了征夫沙场归来时的颓唐晚景。表达得含蓄,深沉。景语即是情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起句点题,第二句是诗人无限羁思离愁的集中表达。“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古为蛮荒之地,凄凉之地,官员被贬谪之地。诗人此时身在异乡,远离故土,思念之愁,寂寞之苦,日日夜夜无不噬啮着他的诗心与情肠。因此,只“巴山”二字,已让读者咀嚼到了诗人一腔的孤寂与郁闷。“自古逢秋悲寂寥”,而从后五字中的一“秋”字,我们可以想象出,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季节,诗人犹羁旅天涯,归期遥遥,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了。但这些信息只是“地点”与“时间”,惹人愁思的、令人肝肠寸断的是“夜雨”,是“秋水”, 漫山连绵的夜雨,倚窗无寐的旅人,一池高涨的秋水,寥寥几字,让我们如临其境。
优秀的诗人,多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苏轼评王维的诗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即指景;画中有诗,诗即指情。情景交融,水乳难分,自是诗中上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游客
- ¥2.00
- 2021-02-13
- 露白
- ¥1.00
- 2020-03-26
- 露白
- ¥2.00
- 2020-03-23
- 游客
- ¥1.00
- 2019-12-22
- 游客
- ¥1.00
- 2019-12-22
- 游客
- ¥1.00
- 2019-12-21
- 游客
- ¥5.00
- 2019-12-21
- 游客
- ¥2.00
- 2019-12-21
- 贺芳林
- ¥5.00
- 2019-12-21
- 游客
- ¥1.00
- 2019-12-19
- 游客
- ¥1.00
- 2019-12-19
- 游客
- ¥1.00
- 2019-12-16
-
七律·仁义礼智信
8505
-
七绝·自驾游春三世间
8473
-
七绝·悄然梦醒是新吾
8400
-
七绝·不屑红尘把爱抛
8399
-
七绝·你我欣然如凤仪
8382
-
七绝·爱得情自愿
8376
-
七绝·满目倾情信爱人
8341
-
七绝·情感无声意味长
8310
-
七绝·致敬顾浩先生
8293
-
七绝·我爱如风入洞天
8282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2031712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34403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52618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4603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8605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3452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70898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50189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31151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