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白散文·故园
作者:露白
上传时间:2020-01-10 19:10:08
浏览量:2411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故园

891e55519a901dc4a92673b29d669d1.jpg

人过四十,梦是向着往日的方向飞的。

那儿时、那学生时代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频繁地重现不拘一格的梦寐之中。一次小溪上的跳跃,一次野的追逐,抑或一声清凉的莺啼,一女生飘逸的身影,都会不经意地闯入……

而几排傍了一湾溪水的校舍,以它老旧的面貌,成为我最为魂牵梦绕的地方。

它就是王庄寨初中。我把它叫做故园。

五年的小学,许是心智未开的缘故,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概括地说,无非是两个字:疯玩。以至到毕业的时侯,我连梯形的面积都不知道怎样计算。

我以语数总分只有30的成绩升入了初中。那是一九七八年的九月。

新的校舍只远了一里多路,但于我却是一个既陌生又不无崇高的地方。那经过我们操场之外的大男孩和大女孩一路的说一路的笑一路的青春张扬,早让我倾慕不已。

学校不临村子,前面是一条笔直的东西大路,左边是一条浅深不一的南北小河,右边和后边是冬麦夏菽的庄稼地。

学校没有围墙,校舍在后面,约占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余的都是空地。

两排教室,起脊,砖墙,瓦顶,两头和中间带有老师的办公室,是那个时代标准的乡村建筑。

最后面的一排,中间是一个大会议室,两侧是教室,应该是学校迁至这个地方最早的校舍了。砖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小青砖,瓦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小青瓦。到我在那里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那砖瓦经过时光的磨砺,经过风雨的侵蚀,早已少了青春的光泽,多了岁月的沧桑。有的窗户已经残破了,后墙上的甚至可以任由那些逃课的学生轻易地出入。而咫尺之外的庄稼地也就成了他们的天堂。

虽然如此,我对这一排校舍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这里曾经住了我非常难忘的三位老师。他们是康廷宪先生、查瑞成先生和辛彦先生。

康廷宪先生并没有教过我,但他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那时不知道书法这个概念,只觉得他练字非常认真,非常执着。他俯身在窗子下挥毫的神情我至今记忆犹新。而查先生是我的恩师,他当时就住在这排校舍东部中间的地方。我曾无数次地去叩查先生的门,当面聆听他的教诲。

辛彦老师那时刚从师范毕业,年轻而且英俊。他讲课语调温和,神态优雅,着实令我们着迷。此外,还有一位老师——我已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大约三十岁,与查先生毗邻而住。每到晚上,待学生散尽的时候,校园里就变得空空荡荡的了,他与查先生就一起拉二胡。弦音相和之处,如闻人泣,如闻人诉,使蓊蓊郁郁的梧桐树遮盖下的校园以及周边的旷野,越发地显得阒寂和空灵。这二胡的弦音,可谓是我最早接触和感受的艺术了,以致多少年都在我的梦中回响。                                                                                                                                                   

第二排的校舍是分开的,中间是一个通道,两边也各有两个教室,这些教室的两头也各带着一间老师的办公室。

这排校舍是学校的中心。那通道西侧的一棵树杈处,挂的是约束和解放我们的一截水车筒——它代替了铃铛,声音虽然不够悦耳,却格外地响亮。而东边,墙壁上则有一块水泥做成的黑板,上面往往写着各种通知,也还有我们的考试成绩,也还有某个被表扬的学生的名字。墙壁所在的办公室,是老师们上课前和下课后最喜欢聚集的地方——他们胳膊下夹着教科书,或拉了一把藤椅而坐,或倚着一张课桌而立,谈古论今,一切洋溢着那个时代才有的纯净和快乐。

我的一年级是在这排校舍最东头的那个教室里上的。在这里,我以模仿鹿思堂先生Good morning”和“Thank you”而开始了最早的英语学习。至今想来仍然有趣的是,先是某一个学生在这些单词的旁边标注上“姑的”“三克油”之类的汉字作为注音,随后大家将这了不起的创造迅速地推广开了。

在这里,我跟随着骨骼清瘦、面容黢黑的任玉景先生朗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

在这里,我聆听李思民先生抑扬顿挫地讲解“直角三角形”。使我至今仍然把古诗文中常见的“斜”字读作“xia”而不是“xie”,就得于他那时的教益。

在这里,我与一个女生同桌了一个学期,又和一个叫王小明的男生同桌了另外一个学期。那无邪相处的经历和性情相投的友谊,至今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在这一排的西边,我上了两年初二。在老师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顾俊生、刘国玺、耿金喜以及鹿廷生、鹿振章几位先生。只是后来,除了刘国玺先生因住在县城外,与其他几位几乎没有见过面,以致对他们的印象就永远和那两所简陋的教室连在了一起。

我初三也上了两年。教室与我上初一时的乃一墙之隔。

上一年,教我的老师,语文是顾贵民先生,数学是辛彦先生,物理是鹿思连先生,化学是鹿国清先生,英语还是鹿思堂先生——

第二年,老师基本与上一年一样,只语文老师换成了刘文豹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校长王廷仁先生曾代过我们的语文课、数学课还有政治课、历史课甚至体育课。他身材矮矮胖胖,头发短而灰白,喊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号,带着我们在周边晒着豆棵、麦秧或者粮食的操场上跑步。我当时很奇怪:他怎么什么都能教呢?

这里,犹需重提的还是查瑞成先生。他在第一年开始教我们语文并任我们班主任的时候,已是十月了。他带着我们几个男生,用学校买来的塑料布,把教室的窗户一个一个地封了起来——那塑料布透光的效果不够好,但让我们在随之而来的寒冬里感受了不少的温暖。

我的整个初三,影响我心灵的较深的则是一个女生。她优雅,温柔,只简短的一年与之不曾相语的同窗经历,让我拥有了至今不减的思慕。

除了这两排校舍外,前面还有半排。说是半排,是因为只在路东有四间或是五间房子。它们是徐公政先生和另外一位老师的办公室兼住室。他们长年住在学校里,那就是他们的家。一畦荆芥、一垅黄瓜、几架豆角,他们门前的那方土地,成为整个校园最可一看的景致了。如今,这景致与低矮的泡桐,与瘦高的白杨,与斑驳的墙体和生着蒿草的瓦顶,一起构成一幅陈年的图画,悬于我的梦境之中。

但这一切,还不是完整的我于梦寐里回望的校园。“二十六年多少梦,一湾溪水柳千枝”,最为牵我诗心与情思的地方,仍是东面的那条小溪。

那条小溪是蔡河的一个支流,我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但弯弯曲曲的,一路北来,又一路南去,时宽时窄,有深有浅,繁遮以梧桐硕大的绿叶和柳树婀娜的细枝,点缀以几声玄蝉、数啭黄鹂,妩媚了我青衫年少的时光。更主要的,还是我心慕的那个女生,每次都是从小溪之边的小径,然后是小溪之上的小桥,款款地走向我的眼中的。

就在上个月,藉了一次回家的机会,我驱车来到了小溪南去的小桥上。从这里,我可以完整地把校园和小溪纳入眼中。

小溪依旧掩映在一片杨柳的绿色里。近处,水面的三分之一覆盖了一层绿色的荇藻,密密实实的,减损了当年一洼清澈的影子;稍远一些,因了杨柳的枝柯相交,也无法探究那里的景致是否还像从前——是否还像从前那样在最宽的地方有一水湖面似的波光粼粼,是否还像从前那样在最窄的地方能让我一跃而过。

小溪的左岸,已立起一堵高墙。墙内是两栋红楼,位置正在昔日的两排校舍所在的地方,于绿树扶疏中,像画图一般美丽。

据说,这里已成了一个幼儿园。

“伤心不独一轮月,往事皆从梦里看”,幼儿园有它应该具有的美丽。但眼前,这美丽却唤不起我半点的愉悦。因为,它与我是陌生的,与我的思念无关,与我的怀想无关。

而我的故园,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模样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觉得不错,我要赞赏~
发表评论
发 表 评论内容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赞赏记录
¥34(19次)
  • 游客
  • ¥2.00
  • 2021-02-13
  • 露白
  • ¥1.00
  • 2020-03-26
  • 露白
  • ¥2.00
  • 2020-03-23
  • 游客
  • ¥1.00
  • 2019-12-22
  • 游客
  • ¥1.00
  • 2019-12-22
  • 游客
  • ¥1.00
  • 2019-12-21
  • 游客
  • ¥5.00
  • 2019-12-21
  • 游客
  • ¥2.00
  • 2019-12-21
  • 贺芳林
  • ¥5.00
  • 2019-12-21
  • 游客
  • ¥1.00
  • 2019-12-19
  • 游客
  • ¥1.00
  • 2019-12-19
  • 游客
  • ¥1.00
  • 2019-12-16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