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典诗词中对偶艺术
露白
对偶是中国传统诗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诗经》中,对偶的句子俯拾皆是。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这种艺术手法更是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应用。在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中,“泛楼船兮即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就是一种对偶句,尽管不那么工稳。在后来的汉乐府民歌中,对偶句则随处可见:“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陌上桑》);“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白头吟》);“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焦仲卿妻》)。但是,对偶这种艺术的发展和成为近体诗的一种规则,则是受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的骈体文的影响。骈体文的特点就是以偶句为主并讲究对仗的工整。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格律诗,在唐初逐渐定型。除了声律的要求外,七律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成为一个重要的规则,而在被称为“诗之余”的词中,在特定地方用对偶句也是不少词牌的要求。
下面主要讲一下对偶句在律诗中的应用和技巧。
上海教育学院的孙光萱先生认为:对偶实质上是我国语言、思维方式和心理因素三位一体的结晶。诗歌中的对句,由于句法、词性、声律的两两对应,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和内聚力,从而激发起读者紧张的“预期”的心理状态,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得到满足。在律诗中,对偶句多出现在颔联和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夏邑章宗义先生认为,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从而成为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历代诗词大家无不重视对偶句的创作,甚至成为自己学识、修养、胸襟、气度的表现。他引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对这一点,笔者的理解是,“求异”就是追求多样性,追求变化。我们且看对偶句的表现有哪些:
一, 时空交替法。即一句从时间,一句从空间,把读者拉进巨大的时空中,若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怀人世的沧桑。我们看一下唐人的诗句(以下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多登台。——杜甫《登高》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在这些句子中,诗人是很注意时空交替的。“东南”对以“日夜”,“万里”对以“百年”,“天地”对以“古今”,“六千里”对以“十二年”,“一年”对以“万里”。总之,一句写“时”,一句写“空”,毫不含糊。
二, 动静对比法。即一句写动态,一句写静态,呈现出灵活变化的艺术美。如: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卢纶《晚次鄂州》
在第一例中,上联“波涛汹涌,雷霆咆哮”,为动,下联“木藤无语,日月无光”为静;在第二例中,“西岭雪”为静,“东吴船”为动;第三例中的“星垂野阔”为静,“月涌江流”为动。后两例对比更明显,不再解释。
三, 视听转换。即一句写听觉产生的意象,一句写视觉产生的意象。这是古代诗人惯用的一种手法。当然,也可以用嗅觉、味觉等。如: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卢照邻《长安古意》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在以上几个例句中,“丝绕”、“绿蘋”、“迟迟”、“月照”、“白鹭飞”为视觉形象,“鸟啼”、“黄鸟”、“袅袅”、“风鸣”、“黄鹂啭”为听觉形象。声色相映,极富情趣。
四, 宏微对比法。大、远、多等意象为宏,小,近、少等意象为微。如: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杜甫《曲江二首》
苦凋凄金石,清音入杳冥。——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卿《送严士元》
以上例子中,上句皆为近景,为细微;下句皆为远景,为宏大,对比十分明显。
五,虚实结合。即一句写实,一句写虚。何谓虚实呢?肖高峰先生在《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一文中归纳为一下几点:
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请看下面的例子: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蜀相》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杜甫《秋兴八首》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在以上例子中,前句均为写实,后句均为写虚。“云霄一羽毛”为意中景物,“奉使虚随”是主观的无形活动,未曾实现;“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作者的心想,而不会真做;“锦帆应是到天涯”,实际是锦帆未到天涯,因此,也是虚的。
当然,对偶的形式还有多种,如情景分述法、行云流水法、数字巧对法等,在此不再赘述。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游客
- ¥2.00
- 2021-02-13
- 露白
- ¥1.00
- 2020-03-26
- 露白
- ¥2.00
- 2020-03-23
- 游客
- ¥1.00
- 2019-12-22
- 游客
- ¥1.00
- 2019-12-22
- 游客
- ¥1.00
- 2019-12-21
- 游客
- ¥5.00
- 2019-12-21
- 游客
- ¥2.00
- 2019-12-21
- 贺芳林
- ¥5.00
- 2019-12-21
- 游客
- ¥1.00
- 2019-12-19
- 游客
- ¥1.00
- 2019-12-19
- 游客
- ¥1.00
- 2019-12-16
-
【寸草春晖】 刘迅甫 慈母
28149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1975890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29607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46403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1939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5834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0920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67489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47611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28550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1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