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风诗歌的写作问题
王维宝
一些作者本想写近代诗词——格律诗词,但又觉得格律不好掌握,转念写古风了。但,并不是你随便写成的非格律诗都是“古风”,如打油诗、顺口溜就不是“古风”。“老干体”很特殊,有的是古风;有的是格律诗词;还有的啥也不是,不在谱!
古风作为诗歌的一个体裁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放到诗歌发展史中去认识理解并掌握写作要领。因为它在中国诗歌史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形态。这正是当今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原因。
以下就古风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作一简单陈述。
一、诗歌发展简史
《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词。
二、诗歌分类
从诗歌发展史的过程,诗歌最简单的分类法有两分法:古诗和新诗。
三、古诗分类
㈠按音律分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两者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以音律为标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四、古风和古体诗的关系
在古代,古风和古体诗不一码事。
①古风:有多层意思。一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
古风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并不是古体诗。古风只有三类:“歌”、“行”、“吟”。例如:《长歌行》《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
②古体诗。它是唐代及以后诗人们为了与格律诗相对而言的,称唐之前一直延续的古体诗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从此,二者就认为一回事了。
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作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五、古风的常见形式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通常只有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算七古。
唐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去写格律诗词,还有相当部分的诗人一直延续写古风,不仅有民间诗人,还有宫廷诗人。《唐诗三百首》中有一半古风。
唐宋以后的各朝代乃至今天,一直有人延续古风的烟火。主体部队在民间,不乏有高学历作者。老来学诗更多。
⑴古风基本形式: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六、怎样写古风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千年前后两个历史拐点,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古典诗词。
有人很悲观,认为当今如此多的人热衷于写诗词,却没有像唐宋那样的诗词名篇问世,也没出现与李白、杜甫媲美的诗人。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相反,现在有的格律诗词,特别是出台了新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后,格律诗词不仅数量远超唐宋,质量也并不逊色。
造成这种误解原因很多:
1新中国解放以后,我国先是消灭了文盲,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面也迅猛扩大,导致现代读者群的文化起点高了,审美眼光高了,对作品挑剔了。本来好的作品也往往“骨头里挑刺”。
2古代能够流传下来的诗作不过是人们常见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等。与此形成对比,当代诗人作品很多很多,如果你去书店有关柜面,就会感受到多到何等地步,何况还有更多没写成书,发布在因特网的呢。不要忘了老祖宗的那句话“物以稀为贵”。
3“经典”作为概念,其中的一条要素是须经过时间的考验,新中国才成立七十多年,与几千年历史相比,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所以,你先等等好吗,等到我们的十八代孙子,才能回头评头品足,说不定到时候你的作品被“经典”了。
现在说到古典诗词,还是得回头看,首选唐宋,直到当今,比如毛泽东诗词。
《唐诗三百首》中古风占了一半。如果现在搞一个《今诗三百首》的话,恐怕古风很少被入选。从这点看来,重启研究古风,写古风,应该是我们这代古典诗词爱好者的任务之一。
从诗歌(词)的发展浓缩史:“古风——格律——自由”来看,格律作为史册载体,虽然不可以说就是“糟粕”,但可肯定其内掺杂着“糟粕”,不见得全部“优秀”,起码过时的旧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的确时过境迁,已经不适合现代汉语背景下的韵文创作需要。特别是现在文学的总体方向——白话,与那些所谓“格律”并不完全协调、匹配,无疑有待改进。
学校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学艺术中的一角——“格律诗词”。二者之间的矛盾究竟如何践行,才能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风”并非就比“格律”落后。
古风,可长可短。短的可以只有两三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长的可以洋洋洒千万言,如《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
要写好古风,有以下注意事项和要领:
㈠1、押韵。所有古风都必须押韵。押韵有多种选择方式;
⑴一韵到底。就是通篇诗歌都只押一个韵。
古风的韵脚因时代而不同,自从唐代有了平仄之说后,古风虽然不考虑诗文内部平仄,有人却考虑韵脚位置。于是,又有三种情况供选择:
①押平声韵;【例1】古风 其十九[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②押仄声韵;【例2】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平仄通押。【例3】古风 其四十[唐]李白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
⑵押多个韵。【例4】杜甫的《玄都坛歌》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韵1)。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韵2)。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韵3)。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韵3)。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干日应长(韵4)。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韵4)。
12句用了四韵。偶句必押韵;换韵的地方奇句必须入韵。如第三句“谷”和第四句“屋”;第五句“坛”和第六句寒;第九句“往”和第十句“长”都入韵。
转韵的奇句入韵,是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样的好处,是转韵有了过渡,不显得突兀。如果第三句不入韵,那个“屋”字,是不成立的。
㈡古风的粘贴。律诗非常讲究粘贴,古风不讲粘贴。
【例5】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㈢古风的对仗 古风可以不对仗。
【例6】岁晏行【唐】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全篇18句无一对仗。
当然不乏有古风出现过对仗句。这样的对仗“偶尔露峥嵘”,是“没有平仄的对仗”亦称“对偶”,作者在此只是为了修辞需要,不是出于所谓的“格律”所迫。
【例7】【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其中对仗句有两组,请读者自己找出。
㈣五古(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形成于汉、魏时期。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行数,不讲平仄,用韵自由,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称五言古诗。
初唐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盛唐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参与其间。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他们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例8】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当代许多名流也写下了五古名篇。
【例9】厉声教《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
吐哺兴百废,倒履倾圣贤。
求才君若渴,功成有谁怜。
放眼千岁后,筚路万古前。
北国英姿雄,南冠才情先。
人生得知遇,报国甘沥胆。
难当焚琴祸,危楼无瓦全。
济危惟妙手,渡难须铁肩。
我欲长伴月,狂飙若等闲!
㈤七古(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它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如杜甫的七言古诗代表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等。七言古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例10】【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文共36行,每行都是七字。
【例11】李白【唐】《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①。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篇《蜀道难》每行字数不一,少者3字,多者7字,共多少行请读者自己去数。
强调:七古尽管句子的字数、长短不限,但不属于所谓的“杂言诗”。关于杂言诗的概念自己去学习,这里不再赘述。
㈥古风的句式。
古风的句式一般要求整齐。如果不整齐就是所谓杂言诗。
格律诗的诗句,一般是2221或2212的节奏,古风则不只这些。
【例12】陈子昂【唐】《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各行节奏分别是:122,122,1212,1212。其中的“念天地之悠悠”和后来的句首领字,是一回事。“念”,管后面的五个字。
可见,古风句式的节奏非常灵活,完全以意为主。
㈦古风不避重字。
如前所引陈子昂诗中的“前不见”“后不见”,“不见”就是重字。《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全诗都押一个“了”字。曲艺中有“百子词”,全押一个“子”字,这就是重韵。
㈧写古风的“软规则”。尽量避开4句和8句。这是因为4句、8句是格律诗必备的特征。当编辑人员看见你投来的是4(或8)句,会先判断你是不是格律诗。否则,第一印象会认为你想写格律诗,但是不会写。
写古风的思路和写格律诗的思路是大为不同的,格律诗必须高度概括,古风却可尽情挥洒。你既然要写古风,何必用4句8句来束缚自己呢?最好写成6句、10句或者更长,以最优的行数表达你的思想,使之最最完美。
当然不排除有的人提笔就只会写四句、八句,又没有掌握格律,那就只得由你了。如果是这样,我们要求古风作者在投稿时,第一行先注明“古风”二字。
㈨写古风更要力求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讲究炼字炼句,千万不要写成“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统一起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1982576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29736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46532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2066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5963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1045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67627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47742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28664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1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