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小户,寂寞水泥路。犬吠豚奔鸡上树,袅袅炊烟依旧。
峰高薄雾连云,牛羊溪谷成群。白发谁家翁媪,新居冁笑相迎。
注析: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本首《清平乐·村居》的作者通过一次到海南某偏远乡镇一个黎族山村进行工作调研,看到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危房改造、厕所革命、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感喜悦,遂作此词。全词讴歌了近几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也隐含地指出了海南在加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推进燃气下乡、气代柴薪工作方面力度还不大,效果不明显。
词起首第一句:深山小户。点明地理位置,与后片“峰高薄雾连云”相对应,指出所言之地是偏远山村而非市县周边。偏远山村一般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的重点,任务更艰巨。
第二句:寂寞水泥路。寂寞说明路上人少,山村恬静。水泥路,以小见大,通过家家门前路硬化来反映农村的大变化。可以说,在十八大之前,象这样的偏远山村,甭说家家水泥路,基本都是村村尘土路。晴天走路一身土,雨天走路一身泥是常态。
第三句:犬吠豚奔鸡上树。这是入村写实,该句重点在“豚奔”二字。“山村狗多,村鸡上树”在全国乡村都比较普遍,但“家猪满村跑”在内地是比较少见的。海南农村比较喜欢散养“五脚猪”,这种猪块头不大,肚皮拖地,肉味鲜美,是家猪与野猪的杂交品种。“家家户户猪散养”是海南农村的一大特色,也可以说是海南农村的一个陋习。猪散养最大的问题是粪满村,环境污染,空气异味比较重。据村干部说猪散养是因为以前海南农村穷,猪食少,圈猪养不活。而且人也只有低矮破旧的茅屋住,哪有猪住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近几年的脱贫攻坚,重点帮扶,海南一些偏远山村基本都发展起来了,但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有的乡镇对国家及海南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并不积极,有的乡镇以放养的猪好吃为由依然保持传统的散养方式不愿圈养,这势必制约乡村旅游及乡村的发展振兴。
第四句:袅袅炊烟依旧。该句含义有二:一是乡村的袅袅炊烟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中国以前的农村,家家烧柴,户户炊烟是常态。小时候放学回家,只要远远地看到家的上空炊烟袅袅,就知道母亲正在家里烧火做饭,心里立即充满温馨,满心喜悦地往家跑,这是一种记忆中的乡愁;二是袅袅炊烟也从侧面说明海南气代柴薪还任重道远。近几年,海南相继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燃气下乡的政策举措,决心减少排放,减轻海南空气污染,但从现实来看,工作推进并不理想,袅袅炊烟依旧。
第五句:峰高薄雾连云。写实景,说明山村风景优美,如诗如画。
第六句:牛羊溪谷成群。写实况,说明乡村富裕,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第七句:白发谁家翁媪。翁媪[wēng ǎo]:是老头与老妇的并称。这句直接套用了南宋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里的第四句,在这里代表的是最广大底层贫困老弱百姓。
最后一句:新居冁笑相迎。冁笑[chǎn xiào ]:指高兴开心地笑。这对白发翁媪,通过政府兜底保障的危房改造,告别了原先的破旧茅屋,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楼房,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探访……。
全词用语浅白,以小见大,通过对一个偏远山村的描写,反映了国家脱贫攻坚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游客
- ¥2.00
- 2022-06-23
- 游客
- ¥10.00
- 2022-04-10
- 游客
- ¥2.00
- 2021-04-23
- 游客
- ¥5.00
- 2021-02-05
- 游客
- ¥2.00
- 2021-01-28
- 游客
- ¥10.00
- 2021-01-28
- 游客
- ¥10.00
- 2021-01-28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1982613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29758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46558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2097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5990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1084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67675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47767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28701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1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