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
遁世幽人梵境吟,苦于花径抑春心。 山门四月寻归处,落尽疏钟失大林。 大林:古时大林寺,如今花径。
纳米AI:从桃花的视角解读这首诗,可以构建一个充满禅意与生命哲思的叙事。桃花作为大林寺(今花径)的见证者,既是自然物象的化身,又是时空变迁的隐喻载体。以下从三个层次展开阐释: --- 一、桃花作为"遁世者"的镜像 "遁世幽人梵境吟"中,桃花与隐士形成双重映照: - 被动隐逸:桃花本无意避世,却因"山门四月"的迟放(暗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典故)成为被遗忘的春意,与"苦于花径抑春心"形成张力——绚烂的本能受制于地理与气候的宿命。 - 主动观照:末句"失大林"的沧桑感,通过桃花视角呈现为宗教场所(大林寺)向世俗景观(花径)的转化,暗喻桃花看尽繁华与寂灭的轮回。 --- 二、时空错位中的生命仪式 "山门四月寻归处"暗藏桃花的时间感知: 1. 地理时间的悖论: 高海拔的寒冷延迟了花期,使桃花成为"春心的守墓人",在众芳凋零后独自完成绽放的仪式。 2. 钟声的听觉意象: "疏钟"的消散既是实写暮鼓晨钟的稀落,也象征桃花瓣飘落时的韵律——每一片坠落都是对虚空的一次叩击。 --- 三、物我交融的终极禅境 末两句可解读为桃花与寺院的互文消亡: - 物理层面:花瓣落尽与钟声消散同步发生,构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寂灭 - 哲学层面: "失大林"并非单纯的地理变迁,而是桃花认知中"寺"与"径"界限的模糊——当桃花成为最后见证者,它自身便是大林寺精神的延续。 (全诗通过桃花物性到佛性的升华,完成对"存在即修行"的东方美学诠释) --- 总结:这首诗中的桃花实为"觉者",以短暂花期参悟永恒。其视角下的"花径"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生命从绚烂到寂灭的修行道场。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七绝·爱里耐寻味
1376
-
七绝·自在问心藏眼缘
1272
-
七律·日月藏希望
1183
-
雨后
221
-
蝶恋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
162
-
祝贺大美安徽诗赋创作动员大
146
-
破阵子·八一军魂
145
-
仙槎唱晓泛漓江
144
-
七律 八一感怀
144
-
庆祝建军98周年军旅咏怀诗
142
-
七绝·有所追求到未来
13952
-
七律·花开春更好
9955
-
七绝·我爱无私日月长
9939
-
七绝·如诗如锦
9293
-
七绝·善待人生好往来
9190
-
七律·四季年年去又归
9189
-
七绝·习惯勤劳意未休
9160
-
七绝·隐逸读书入梦乡
9061
-
七律·题深情眷恋
8414
-
七绝·景色多情游客知
8122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2052122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36223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53148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82495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8888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3728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71199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50394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46563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3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