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東郭道长所出,下联陈永烽所对
上联:雾隐青山风奏曲
下联:烟披碧野雨欢歌
赏析:
**水墨丹青天籁音——赏析“雾隐青山风奏曲,烟披碧野雨欢歌”**
中国对联,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眼前这副“雾隐青山风奏曲,烟披碧野雨欢歌”,便如一轴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更似一曲悠扬于天地间的自然交响,令人沉醉于其营造的空灵意境与和谐韵律之中。
**一、意象交融,绘就朦胧诗境**
上联“雾隐青山风奏曲”,起笔便引人入胜。“雾隐青山”,一个“隐”字,赋予薄雾以灵动的生命,它温柔地缠绕、覆盖着苍翠的山峦,将青山的轮廓朦胧化、诗意化,仿佛一位披着轻纱的少女,含蓄而神秘。这静谧的画面中,“风奏曲”三字陡然注入活力。无形的风被想象成一位高妙的乐师,它穿梭于林壑之间,拂过松涛竹海,摇动枝叶藤蔓,奏响一曲宏大而清越的自然乐章。视觉的“隐”与听觉的“奏”巧妙结合,静中有动,无声处闻天籁,将山林的深邃幽静与勃勃生机融为一体。
下联“烟披碧野雨欢歌”,视角由山峦转向广袤的原野。“烟披碧野”,一个“披”字,将弥漫在原野上的轻烟拟人化,如同为无垠的绿毯轻柔地覆盖上一层半透明的薄纱,平添了几分梦幻与柔美。“碧野”与上联“青山”色彩呼应,共同构成清新明丽的自然基调。而“雨欢歌”则是对上联“风奏曲”的绝妙应和。淅淅沥沥的雨点,不再只是简单的自然现象,它被赋予了孩童般的欢快情感,敲打在叶片上、泥土中、溪水里,发出清脆悦耳、节奏明快的声响,仿佛在纵情歌唱生命的喜悦与丰饶。视觉的“披”与听觉的“欢歌”再次交融,雨丝的柔美与歌声的欢快相得益彰。
**二、对仗精工,音韵和谐天成**
这副对联不仅意境优美,在形式上也堪称工巧典范。
* **词性对仗:** “雾”对“烟”(自然气象名词),“隐”对“披”(动词,均含覆盖、笼罩意),“青山”对“碧野”(颜色+地貌名词),“风”对“雨”(自然现象名词),“奏曲”对“欢歌”(动宾/拟人化动作)。字字相对,工整严谨。
* **平仄协调:**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雾隐青山风奏曲),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烟披碧野雨欢歌),完全符合七言对联的平仄规范。诵读起来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极具音乐美感。“曲”(仄)与“歌”(平)的尾字收束,更是余韵悠长。
* **意象关联:** “雾”与“烟”、“青山”与“碧野”、“风”与“雨”,同属自然意象,相互映衬,和谐统一;“奏曲”与“欢歌”,皆指向声音,共同构成天籁的主题。
**三、炼字精妙,情韵自然流淌**
作者在字词的锤炼上也颇具匠心:
* **动词点睛:** “隐”、“披”、“奏”、“欢”四个动词是全联的灵魂。“隐”写雾之轻柔弥漫,“披”状烟之舒展覆盖,尽显朦胧柔美之态;“奏”赋予风以艺术家的气质,“欢”则点化雨点如精灵般雀跃,拟人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瞬间将自然景物活化,充满生机与情趣。
* **色彩映衬:** “青”山与“碧”野,色彩清雅鲜亮,在雾烟的笼罩下更显润泽通透,奠定了画面清新明快的基调。
* **情韵交融:** 作者并未直抒胸臆,但通过“奏曲”、“欢歌”的描绘,将对自然的热爱、对天地间和谐韵律的陶醉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之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结语**
“雾隐青山风奏曲,烟披碧野雨欢歌”这副对联,堪称咏景抒怀的佳作。它用精炼的文字、工巧的对仗、和谐的韵律,在尺幅之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气韵生动、动静相宜的水墨丹青,更谱写出一曲空灵悦耳、欢快和谐的自然天籁。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听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和以诗心观照万物的审美情趣。这副对联,是自然的礼赞,更是诗意的栖居。
特别声明:本文为中国诗书画网会员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诗书画网仅提供发布平台。
-
七律·仁义礼智信
8504
-
七绝·自驾游春三世间
8473
-
七绝·悄然梦醒是新吾
8400
-
七绝·不屑红尘把爱抛
8399
-
七绝·你我欣然如凤仪
8382
-
七绝·爱得情自愿
8376
-
七绝·满目倾情信爱人
8341
-
七绝·情感无声意味长
8308
-
七绝·致敬顾浩先生
8293
-
七绝·我爱如风入洞天
8281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2031712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34401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52618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4603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8604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3452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70898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50189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31151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