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错一步就阴阳相隔:杜甫如何在 “沦陷区”险中求生?
作者:佚名
上传时间:2020-08-14 08:37:54
浏览量:3314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杜甫44岁那年,几乎每个月都在见证历史。

天宝十五载 (756) 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元圣武,从攻下东都到建国“大燕”,这个“两百公斤的大胖子”花了不到18天的时间,距离他在范阳举兵,以“清君侧”名义南下也才过了一个多月。他们所到之处,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承平日久的地方官和部队几十年未见兵甲,稍有力的抵抗至洛阳、开封一线才形成。照这速度下去,安禄山破长安指日可待,城里谣言四起,但他突然为这场内乱按了暂停键,双方以潼关为界进入对峙状态。未被战火波及的关中一带,依旧是盛世模样,人们相信,战乱很快会被平息,杜甫在长安的工作、生活照旧,由于家人不在身边陪伴,寓所很少开伙,他常去友人家蹭饭,闲时相约一起逛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偶尔发发牢骚。

安禄山的反叛并没有让所有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足以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灾难,因为当时唐玄宗占据有利一方,他安排哥舒翰镇守潼关,河北方面由颜真卿、颜杲卿组织的义军与朔方军联合,不断袭扰叛军,给安禄山带来后顾之忧,安禄山本就喜怒无常,常常大骂部下:“你们天天让我反,结果占据的只有汴州、郑州几个州郡,进退不得,还有脸来见我?” 如果不是唐玄宗不听劝告,命哥舒翰引兵出关,大败于灵宝西原,大唐盛世或许能持续下去。

六月初七,哥舒翰带20万大军从潼关出兵进攻洛阳,损失惨重,回到潼关时,只剩8000名老弱残兵,两天后,潼关失守,通向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没了,长安沦陷只是时间问题,城里议论纷纷,走还是不走? 皇帝率先做了“表率”,六月十三日趁天没亮带上亲信偷偷出城,叛军还没到,留守在城里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们因为李隆基的出逃受到了暴击,不少人趁乱入宫,盗走财物。 两天后安禄山占领长安,京城更加混乱,“

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恐已使得当时诗人失语了”,杜甫是个例外。

1597376278837678.png

《魂系马嵬》,1989年,高云、何家英,纸本设色,纵165厘米,横195厘米,绘马嵬驿发生兵变,士兵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故事。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初九,安禄山攻入潼关,4天后唐玄宗带上亲信放弃长安,逃亡四川,六月十九日,长安沦陷

被动踏上流亡之路

进入公务员系统后,杜甫一年可享受的假期至少有100天,除了元旦、冬至各放假7天,寒食节连着清明节放4天,中秋节、夏至放3天,立春立冬等重要节气放1天,加上平时的旬假 (每十天放一天) ,为杜甫从长安回奉先探望家人提供了各种机会。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起兵时,杜甫休冬至假,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时还不知道叛乱的消息,隔年五月,赶上端午、夏至、旬假,杜甫离开长安时间更长,其时哥舒翰与叛军在潼关对峙,杜甫携家从奉先 (今陕西蒲城县) 北迁至白水 (今陕西白水县) 投靠担任县尉的舅舅崔顼。

比起青年时的风流漫游,拖家带口的旅途对杜甫来说充满危机,路途上的鸟叫声都让诗人敏感起来,“鸟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但他一想到相公 (即哥舒翰) 军的铁马,高唱起“胡羯岂强敌。”对唐军的作战能力充满信心,权当这场叛乱只是天宝年间发生的小插曲,在白水躲上一阵即可回归正常生活。可现实却推着他走上了流亡之路,成为兵荒马乱众多难民中的一员。

潼关失守后,哥舒翰被俘,帮着安禄山招降其他将领,附近华州、同州、商州防御使弃职潜逃,守军作鸟兽散。位于同州西侧的白水形势危急,杜甫和家人匆匆收拾行囊,和表侄王砅一家结伴北逃,混杂在游勇、流民队伍中。这时的杜甫备受疾病困扰,身体不复当年勇,出发时还骑着牲口,半路牲口被抢,杜甫只得背着大包小包步行,一下被挤到蓬蒿坑里,真是对应李白那句成了“蓬蒿人”。好在王砅发现他掉队,往回骑了十里路才找着。杜甫十几年后回忆这段经历,感慨“苟活到今日”,有一半是王砅的功劳,王砅让他骑上马,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拿着刀,紧赶慢赶,两人才和前方亲人相聚。

路途的凶险可以预见,天气无法预测,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路上泥泞不说,匆忙出逃哪有空置办雨具?杜甫和老婆一人抱一小孩,冒雨赶路,饿了,摘路边的野果子充饥,晚上找个有人烟的地方稍作休息继续赶路,杜甫生怕女儿啼哭声引来虎狼,只好将她抱在怀里,任其“饥咬”,就这样走了差不多十天,一家人总算在离白水六十多里处的同家洼得友人孙宰招待,吃了顿丰富的晚餐,洗了个热水脚,杜甫紧张焦虑的情绪缓和了许多。

越往北走,眼前风景越新奇,从关中平原踏入黄土高原,“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人不幸时,连天气都和他作对,杜甫本想把家眷安置在鄘州三川 (因为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汇合之地得名,今陕西富县南) ,连日暴雨引发洪灾,只见沿路“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加上长安陷落三川骚乱,诗人继续向北,六月底暂居相对安全的羌村。

于杜甫而言,数日来遭受的身心折磨算得了什么?一想到数州因洪水沉没,耳边仿佛响起了万家哭声,这哭声,怕是也有从战场和沦陷区传来的。

1597376278472349.png

《曲江二首(其一)》诗意图,甘雨辰。杜甫写“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时,京城长安虽然收复,战争还在继续,当年误入长安体验沦陷区生活怕是他自己也没料到

误入水深火热的长安

虽说是休假中途赶上内乱,杜甫毕竟是吃皇粮的,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听说新皇李亨七月十二日在灵武 (今宁夏灵武) 即位,稍事安顿家小后,就上路了。去灵武,要北上延州 (今陕西延安) ,出芦子关,半路遇上叛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刚巧,被杜甫赶上了,新皇没见成,反而把自己送入虎口。不值一提的官阶和身份让他得以待在长安,可以相对自由地活动,而非被送往洛阳,在降与不降中抉择,是为不幸中的万幸。

短短一个月里,杜甫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从满怀希望到绝望,又从绝望的谷底向上攀升。长安的一切是那么陌生,安禄山的残暴他早有耳闻。叛军所过之处,烧杀抢掠,鸡犬不留,入陈留郡 (今河南开封一带) 时,安禄山听说长子安庆宗被杀,把怒气撒向投降的近万名将士,“皆杀之以快其忿”。部将孙孝哲到长安后,他又下令来了次大屠杀,首当其冲的是没有跑掉的皇亲国戚,包括李隆基妹妹霍国公主、王妃、驸马,他们的心被挖出来祭奠安庆宗,“凡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及禄山素所恶者皆杀之,凡八十三人,或以铁棓揭其脑盖,流血满街。”至德元载 (756) 七月十七日,“又杀皇孙及郡、县主二十余人”,婴儿也不能幸免。

生活在城里的人每天都在担惊受怕,叛军骚扰抢夺私产,用骆驼把珍宝运往洛阳已是常态,城里治安全靠一帮跟着安禄山造反的同罗 (回纥诸部之一) 、突厥兵维持。这帮人一走,乱上加乱,狱里囚犯无人看管,有人趁机逃出投奔灵武,有人借机隐藏,保全性命,有人悄悄组织义军,对抗胡人。叛军控制范围不停收缩,兵力所及之处,西不过武功,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杜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到长安,“录下了动乱时代人民的心声”。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破落的官邸和成群的白头乌,夜幕降临,乌鸦聚集在延秋门 (唐玄宗由此出逃) 上,哇哇泣诉,可怜不愿透露姓名的王孙在街边哭泣,“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哀王孙》) ,能够活下来都是侥幸,杜甫哪敢与他多谈,只能相互鼓励,将希望寄托于“已传位的天子”和“北服的南单于” (即西北回纥、吐蕃) ,自从李亨与李隆基在马嵬分别,民间盛传“吾太子大军即至”,只要看到北方尘土飞扬,叛军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不过对匆忙组建的灵武朝廷 (文武官员不足30人) 来说,收复两京终非易事。房琯的出现暂时打破了僵局。

1597376279782910.png

《悲陈陶》,1959年,冯志超、陈麟祥,纵92.5厘米,横138厘米,绘房琯领导的官军兵败于陈陶,叛军安禄山部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纵饮狂欢之状。身在长安的杜甫看着街上胜利归来的胡人,痛苦、失望、悲愤、悔恨,种种心情化成了诗,为同日死的四万义军愁吟

独为四万义军愁吟

房琯本是奉李隆基之命来给李亨送传国宝和玉册的,李亨还是太子时,就对他很是崇拜 (“素闻房琯名重,故虚怀以待”) ,如今当了皇帝,军国大事,均与宰相房琯相商,常常为他慷慨激昂的陈词所动容。房琯也“以天下为己任,……凡有大事,诸将无敢预言”。他深知夺回两京的重要性,主动请求率军出征。此议正中肃宗下怀,李亨早就想组建一支直属部队,而不是依靠朔方军。他将收复长安的希望寄托在房琯身上,命其为“招讨西京大使,兼防御蒲关、潼关两关兵马使、节度使”,允许房琯自行挑选部属:成员多是只会读书、没什么实战经验的书生,参谋长李揖主职是户部侍郎,专管财政,参谋官刘秩为给事中。

房琯曾夸下海口,“安禄山手下勇士那么多,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刘秩”,等到真正较量时,直接傻眼。他将东征军分成三路:中路由刘贵哲率军从武功 (今陕西武功县) 进攻;北路为李光进 (李光弼弟弟) 自奉天 (今陕西乾县) 南下;南路由杨希文从宜寿 (今陕西周至) 进军。中军、北军为先锋,十月二十日,抵达便桥,二十一日,两军在咸阳东陈涛斜 (又名陈陶) 与安守忠部交战。房琯的杀手锏是牛车,他模仿春秋时代战法,找来一批牛 (战马不足) ,组成两千辆战车的队伍,战车两边排步兵、骑兵,齐头并进。在他设想中,当那些牛车横冲直撞、骑兵步兵夹车进攻时,渔阳骑兵也阻挡不了。但他想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安守忠部只需把牛吓傻就胜利了一大半,他们嘶叫呐喊、擂动战鼓,没有受过战争训练的耕牛被吓得止步不前,还没开战,阵型已乱。叛军顺势纵火烧车,逃命的士兵和受惊的牛乱作一团,唐军大败,伤亡惨重,四万余人中生还的不过几千人。房琯不甘心,二十三日率领南路军于青坂再战,又败,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

李亨即位以来对叛军发动的第一仗即以巨大损失宣告结束,长安百姓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之火被熄灭了,杜甫看着街上胜利归来的胡人,痛苦、失望、悲愤、悔恨,种种心情化成了诗: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他还能做什么呢?只能学都人向着李亨所在的北方掩面而泣,下雪的时候独自愁吟,邻近州府消息不再传来,诗人只好对着空气说话,在冬夜写信思念远方的亲人。一个人的时候,潜行去曲江看看,找个人少的地方吞声哭泣,春天来了,草木盛开,曲江两岸多少美丽的宫殿,化为废墟,部分残存的大门紧锁,他想起了“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明眸皓齿又如何,不照样落得“血污游魂归不得”的下场。几十年后 (835年) ,唐文宗受其《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启发,对曲江园林和宫殿进行大规模整治、重修,曲江短暂地焕发生机,而后因甘露之变带来的政局混乱再次没落。

1597376279244708.png

《春望》诗意图,现代,高云,国画。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长安城残破不堪之景,百感交集,只能靠写诗来摆脱无力感,一句“家书抵万金”道出多少饱受战乱之苦人民的心声,千古传诵

面对城陷家亡、妻离子散,杜甫焦虑得白发都快掉光,只能靠写诗来摆脱无力感,在由他创造的诗世界里任性地做一个巨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天当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可是满眼望去,国家破碎,山河犹在,自然界充满生机,反而让人更易睹物神伤,诗人仅用“破”“在”“深”,“一字而神理俱出”,司马光直夸杜甫“最得诗人之体”,每一句看似平淡,字句之外,另有余音,“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全赖时势。诗人不仅让我们跟随他的视线由远及近,还调动了听觉系统, (看) 花溅泪, (听) 鸟惊心,前面略去“看”“听”,后面将动词“溅”“惊”前移,花使泪流,鸟使心惊,诗意大增,“感时”“恨别”置于句首,既强调事由,又引出后两句,情感逐步递进:与家人失联的日子,我百感交集。一句“家书抵万金”道出多少饱受战乱之苦人民的心声,千古传诵,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难道诗人注定在忧国思家中老去?

一次向死而生的出逃

杜甫被困长安那么久,就没想过跑吗?陈涛斜之战前还有机会,但房琯大败后到年底,叛军占上风,防控严密。转机发生在至德二载 (757) 正月,安禄山被刺身亡后,随着郭子仪收复河东、李光弼守住太原,将山西地区纳入控制范围,唐军的形势变得明朗起来。不少被俘官员趁内乱逃出洛阳,以长安为中转,打算投奔长安以西310里处的行在凤翔——肃宗二月刚从灵武迁至此处。长安人民一听说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各师相会凤翔,肃宗御驾将至,开始激动起来,“从贼中自拔而来 (凤翔) 者日夜不绝”,既有成功如愿者,也有不少人惨遭杀害,在这种环境下,杜甫必须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做好万全方案,碰巧郑虔自洛阳潜回长安,给了杜甫很多启发。

从年龄上讲,郑虔比杜甫大21岁,是其长辈,得诗书画“三绝”美誉——杜甫忘年交不少,且都比他名气大,官阶比他高。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任命郑虔为水部郎中,郑虔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就任,并悄悄以密函向灵武的肃宗表忠心。乱世逢故交,两人肯定聊了很多——关于离开长安,加入凤翔朝廷的计划,和郑虔“跑路”的心得。为了掩人耳目不被察觉,他们的聚会在夜里进行,交流时也是相当克制,强忍着眼泪,不让它流出来。“既然降官、郑虔他们能从东京逃归长安,难道一向不受重视、行动较为自由的未入流的兵曹参军杜甫就不可能逃出长安吗?”可以,怎么脱身?说起来很简单,当唐军打过来时,杜甫即可抓住叛军忙于战事的间隙,“冒死西行”,但时机很重要。唐军何时进攻长安?二月发生过一次,郭子仪率军渡渭河,攻潼关失败,退守河东,下一次是几月?未知,倒是可以去西郊探探出逃路线,提前做准备。

《峻岭溪桥图》页,南宋,佚名,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6.5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题签“郑虔峻岭溪桥”,郑虔是唐开元间大画家,善画雨水山石,时称奇妙,享有诗书画三绝美誉。至德二载他从洛阳偷偷跑回长安,给了杜甫逃出长安的勇气和启发

果然,三月间,杜甫为避叛军耳目,跑去怀远坊东南隅的大云寺住了几天,该寺初名光明寺,武则天时期此寺僧人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故改名大云寺,至开元年间已是长安城中颇具影响的寺院,常常举办一些官方活动。寺院住持赞公是个喜爱清净之人,对杜甫的到来却很是欢迎,不仅留他在寺里食宿,还把自己深藏的衣物赠予他,“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

因大云寺离西市和城西的金光门、延平门都很近,方便杜甫在此侦察情况以便逃离,从他留下的《大云寺赞公房四首》来看,有学者怀疑,杜甫去大云寺还有从赞公处打听消息的目的。某种程度而言,被皇家盖章认定的寺院住持也是有官身的,何况赞公又与房琯交好,杜甫“晦迹寺中与赞公密商潜投凤翔之计”不是没有可能,说不好正是赞公将唐军即将反攻长安的消息透露给杜甫,他才得以在四月孟夏草木生长之际,从长安西城之金光门“脱身得西走”。

此时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叛军正于京城西清渠与郭子仪军对阵,两军于西渭桥对峙七日,官军不进,到五月,安守忠假装败退,郭子仪下令全军出击,结果遇到敌人的长蛇阵,被骑兵夹击冲不出来,第二次战长安再告失败。

穿过两军对峙前线的危险艰辛让杜甫事后想起来都后怕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走错一步可能就与家人阴阳相隔。待他抵达凤翔,“麻鞋见天子”时,衣袖早已残破,两肘露在外边,用命换来的左拾遗一职让45岁的他终于可以站在朝堂上与皇帝直接对话,提出不同意见,为朝廷举荐贤良。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大唐将迎来中兴,再次创造历史……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