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诗,可谓家喻户晓。但诗的真伪与诗中杏花村的地望问题,在学术界里有过争议。清明时节,随中国诗词学家周笃文先生去探寻《清明》诗与杏花村。
杏花村地望何处?
其次,《清明》诗自南宋以下,一直广为流传。除了《千家诗》外,在《江南通志》《古今图书集成》《增补事类统编》等权威性方志、类书中都明确记载为杜牧所作。如果没有坚确的证据足以驳倒上述资料以前,我们是不应否定他的著作权的。
另外,元词人凌云翰的《蝶恋花·杏庄为莫景行题》中有“恰似牧童遥指处,清明时节纷纷雨”引用杜诗,可为有力的旁证。
还有,如果从它的语言、风格、背景(详后)和艺术手法与杜牧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也完全一致的。试把它同《泊秦泊》一类作品比较,不是一样清畅俊雅,韵美神流吗?
第二,诗里的杏花村究在何处?是山西汾阳还是安徽贵池?
这个问题争议较多。前不久发表的《晋中一日游》(《北京晚报》1980年8月4日2版)就说;“每当吟诵那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句,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晋中原野一片生机勃勃,杏花村里,红杏点首,酒香扑鼻,令人陶醉神往的景象。”认定了汾阳杏花村是杜牧行吟之地。
再早一点,197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辟有《清明诗说》的专章,列举了不少理由来论证杜诗的杏花村应属汾酒的产地,并且力驳安徽贵池之说为非。这种意见究竟如何?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呢?下面拟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当然,人们出于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景慕,往往附会出一些假名胜、假古迹来,这是不足为怪的。比如赤壁、嘉鱼之外,又有一个黄冈赤壁。卧龙岗、襄阳、南阳各有一个。
刘禹锡在河南荥阳老家写了一篇《陋室铭》,安徽和县——他的宦游之地,也有一个陋室。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群众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学术研究来说,却要求严谨和准确,切忌张冠李戴,似是而非。
因此,对杏花村的地望问题,有必要作一番考查,以求得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我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首先,从物候方面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二字所反映的雨的形态是具体的。它不是星星点点的疏雨,哗啦哗啦的大雨和稍下即止的阵雨。它是密密蒙蒙、绵延不断的毛毛细雨,而这正是烟云伏地的江南春雨所具有的特点。
它与爽朗高旷的晋中气候是大为不同的。晋冀一带,春多干旱,雨水稀少,素有所谓“春雨贵似油”之说。即或下雨,也难有纷密如丝的景象,更不会出现连绵不断的淫雨天气。侯延庆《延斋雅闻》称:“河朔闻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用一“泼”字,定知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南国春雨不同了。
金代的名诗人元好问(山西忻县人,与汾阳同属晋中平原),他写北国的春雨,则另是一番景象:
小雨斑斑浥曙烟,平林簇簇点晴川。
——《山中寒食》
小雨斑斑晓未匀,溜光水色画难成。
——《杏花条诗》
这“斑斑”两字,颇能传出华北地区春雨的神态,它和“纷纷”然的细雨是有显著不同的。有的人举出韦应物的《送汾城王主簿》诗中“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之句来证明唐代汾阳是有纷纷细雨的①。
可是,此人起码是太粗心了。因为既曰“禁钟”、曰“宫树”,则只能是首都,而不会是汾阳了。两者如何能扯到一块呢?这位作者还引用了谢觉哉为杏花村汾酒厂写的诗句“我来仍是雨纷纷”②作为证据。
可是他至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时间的差异。谢老留题时为五月,这已是雨水渐多的夏日了。(未完待续)
1981年载于《贵州社会科学》
-
七绝·景色多情游客知
1781
-
刘三姐
214
-
七律•别来无恙
207
-
七绝 暑期图书市集
143
-
七绝 西城“迎新生·白塔新
135
-
七绝 赞九七老儿童团员刘庆
134
-
七绝·万里长征60首之39
133
-
五绝 观 燕
52
-
七绝七首
46
-
七绝·你我相投守信条
10388
-
七绝·烟雨江南藏俊雄
10127
-
七绝·幸福日月自藏身
10111
-
七绝·爱意慈悲有业因
10045
-
七绝·还有权谋生祸灾
9996
-
七绝·情感无声意味长
9173
-
七律·仁义礼智信
8608
-
七绝·自驾游春三世间
8562
-
七绝·不屑红尘把爱抛
8500
-
七绝·悄然梦醒是新吾
8472
-
贺芳林《七律》望中国航母舰
2036381
-
贺芳林《七律》风雨后相逢有
1635171
-
贺芳林《七律》春青重走长征
1053005
-
贺芳林《留春令》丝路追情
774703
-
贺芳林《鹧鸪天》咏历雪梅花
558714
-
贺芳林《七律》金桂秋情
503558
-
贺芳林《七律》秋晨登华山写
471013
-
贺芳林《家山好》月来仙桂
350269
-
贺芳林《七律》登雪满长城感
346421
-
贺芳林《七律》秋吟晴霁岳麓
3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