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填词知识知多少?
上传时间:2020-04-27 12:33:08
浏览量:3839
收藏
手机看文章

扫码手机看文章

1587971787179830.jpeg

首先咱就说说怎样写词。其实写词呢,我觉得即难又不难。难就难在入门前。如果你真的爱好诗词,那就多读一些好的作品。名家名作要读,身边网络上的一些好的现代作品更要读,因为近代作品更容易让人看得明白。

读的多了,自然就有了想写的欲望。有想写欲望才能被经历的,所见所闻的事突发灵感。有了灵感那就别再犹豫,沉下心来,敲击键盘,将你心中所想的写下来。

写之前有以下几项要做:

一是立意,就是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是写景,还是写情,亦或是写离别相思的缠绵悱恻。

二是选调,根据情况选用适当词谱,同类词谱中选自己最善长的。

三是谋篇,比如词谱四句,第一句怎样开笔,二句怎样承接,并结束上片,下片多跳空开笔,与上似接非接,意思略转,或情景互换,或意境拓宽,最后或以景语结束,或以问语结束,或以哲语、感叹、期许结束。

写的时候开笔要平稳,中间要通顺,结尾要悠长,如书法中末笔藏锋。

1587971811402945.jpg

怎样开头:也就是词的起调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

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谓“造思”。

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般。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

例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测之感。

1587972004720703.jpg

再说说如何过片

过片:过片不可断了原意,要承上接下。以接得紧密自然,又能出新意为上。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

3、上下连贯,句意并列。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

分开细解: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

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

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

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

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

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

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

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

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

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

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也有例外,比如吕本中《采桑子》又是—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

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

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

如: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起篇、过片都说了,咱再接着说结尾

1587972063459368.jpg

怎样结尾: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

有以下几种结尾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不尽之中,已尽矣。

分开来看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

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

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

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首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溶入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

了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弃国离家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很耐人寻味。

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处。

1587972116284801.jpeg

再谈谈词中的用典

用典必须熟知典故的出处及含义,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

关键在于要出自内容,感情的需要,从内心呕出;而不是有意堆砌,以典故遮掩内容的单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很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有时也难免堆砌,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用得圆转,贴切。

我个人几乎不用,因为怕用不好适得其反,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作品,所以用典时千万要注意与词意要相关。

虽说文是心声,但毕竟写出来还是给别人看的,太隐晦艰涩,谁能懂?谁愿看?而且,我不用生僻字,不用古文气息太重的词如“玳瑁”“舴艋”等,也不用现代词汇如“电脑”“手机”等,语句力求通顺,犹如白描。(其实是自己文学底蕴不够深厚)。

我觉得用词以古朴淡雅为上,华丽煊耀为下,重意境而不追求意境,以情奴笔,借景写情,似露非露,若隐若现,意境自然旁生横溢。

总之学词必先从一调开始,熟读能背十几首同调词,然后琢磨着写,读写反复,直到此调纯熟为止,如同学习一招武技,然后再选一调,重复以上过程,名家也都是在这样做,因为他们都有几调是最为擅长常用的。

写词要放得开,不要怕写不好,先把最初想到的写出来,然后在慢慢修改,先炼句,再炼字,久而久之你也就能写出好的作品。切记求成心切,没学会爬就忙着跑。选择词牌也要注意,我空间有“词牌背后的故事”以及“怎样选择词牌”。

1587972329322957.jpeg

最后我想带领大家欣赏本社部分社友的佳作:

欣赏之前,我先带大家认识个词牌《卜算子》

词牌的来源;

卜算子元高拭词注“仙吕调”。苏轼词有“缺月挂疏桐”句,名《缺月挂疏桐》。秦湛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

词牌的格式;

本词牌共有7种格式,今赏析的格式是: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词牌格律: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中仄平平仄。韻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仄仄平平仄。韵

词例:元舒【卜算子】--登山

陟累榭台山,磴砌霜晨栈。才上跻颠瞩莽苍,喷薄曦阳现。

篁圃漏光斑,郁郁松林涧。已见悬崖坠玉虹,日出清心便。

注解;

陟累;陟;zhi登高,意思是步行登山很累。榭台;榭;是建在平台上的阁楼。

磴砌霜;磴砌;是用石头砌的台阶。意思就是铺满晨霜的台阶。早晨霜落在石阶上,很滑,很难上。

跻颠;登上山顶了。瞩;注视。莽苍;一片迷茫的原野景色。喷薄;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

曦阳;早晨的阳光。变;早晨日出,景观变化很大。篁圃;篁;竹林,圃;竹林的地。

漏光斑;意思就是从竹林里透出的光斑。郁郁;林木茂盛,葱郁。松林;很茂盛的松林生长在山涧之中。

悬崖;远山的瀑布从高处倒挂下来。坠;落下。

玉虹;是形容像一条玉带,悬溜而下,飞溅起的烟水,被阳光照射后现出的七色光环,如同彩虹。

日出清新便;意思就是,看到日出,心里非常的高兴,身体也很轻松愉快。

老师的词律正工稳,用词精准,豪放中透着悠闲,观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非我辈能为之,值得大家学习。

【卜算子】-思夫君野钓

词/玉

独覌月色风,又记秋容露。君守长杆坐河边,闲看浮标处。

心动水莲摇,手起鱼儿顾。愿者贪糜自上钩,枉被奴家煮。

赏析;

玉姐学词很扎实,听课认真,也很用功,能用闲情逸致的生活小事作词,不简单的。

开篇交代时间,“月色”说明这首词写作时是晚上。一个人静赏月色,突然想起发生在某个秋季某一天趣事。这趣事是什么呢?第三句作者就做了交代。

“君守长杆坐河边”,哦,原来是想起了以前陪丈夫钓鱼的事。下片承接上片继续写垂钓的整个经过,尾句写的很好,“愿者贪糜自上钩,枉被奴家煮”。

总的来讲,玉姐的词语简练朴素,朗朗上口,立意鲜明,谋篇布局都很到位。

《卜算子》咏崂山

词/小老头

瀑布顶端吟,碧水池中耍。峭壁巍峨入云天,峻拔惊华夏。

龙潭沐秋风,美景彷如画。飞练徐徐离瑶台,自古为佳话。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之作。开篇五言句对仗,然后步步递进,直叙崂山美景。整首词词句简练,通俗易懂,词中画面美轮美奂,让人读后大有一探的欲望。小老头也是学词进步最快的一个,我看过他以前的一些作品,就现在的水平已经是飞机上放暖瓶--高水平。

卜算子·咏菊

词/深谷雅兰

一夜起秋风,几树存黄叶。唯有东篱小菊悠,毓秀冰清骨。

不妒桃蕊妍,无意香招蝶。待到千红尽去时,勃勃连天接。

卜算子咏草

词/九妹

野火后重生,夏日时犹盛。饮露餐风百折侵,雨打繁荣更。

无意惹怜惜,只与青春赠。历尽沧桑志韧坚,唯有天涯梦。

赏析:

“野火后重生,夏日时犹盛”此句化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很好。“饮露餐风百折侵,雨打繁荣更”,准确,形象的描写草之生命力的顽强。下片作者用感慨的语言,流露出潜在的真实含义。“无意惹怜惜,只与青春赠”,看似写草的品性,实则暗喻了自己不争红尘世事,只愿问心无愧的面世心态。结句“历尽沧桑志韧坚,唯有天涯梦”,更加说明了作者坚韧不屈的心里,和对追求的执着。九妹的词写的很有内涵,稍加时日,她定是词坛高手,值得学习。

1587972386568501.jpeg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鼓励
选择金额:
其它金额:
支付方式:
备注说明:
请输入您要赞赏的金额,并点击“赞赏”,会跳转到支付页面。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赞赏。您的赞赏,中国诗书画网将收取30%用于诗书画文化艺术交流和平台运营,70%将用于支持作者的创作。如果您赞赏成功,但平台未显示赞赏记录的,请将付款页面截图发至:834719009@qq.com
赞赏
扫码支付
首页 投稿 推荐 我的